Добавил:
Upload Опубликован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нарушает ваши авторские права? Сообщите нам.
Вуз: Предмет: Файл:
1 глава.doc
Скачиваний:
0
Добавлен:
01.07.2025
Размер:
128 Кб
Скачать

Фоменко Е.Г.

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

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ОВ

ПО ОБЩЕСТВ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МУ

ПЕРЕВОДУ И РЕФЕРИРОВАНИЮ

ДЛЯ СТАРШИХ КУРСОВ

2010 г.

Урок 1

Текст 1

危机后国际体系四大悬疑

金融危机将使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出现一个退潮。世界经济存在三个可能性:一是国际经济体系崩溃,即闭关锁国,从全球化走向区域;二是回归实体经济;三是不取代美元,而由多个支柱货币来承担国际责任,货币多元化,但美元还是主体

于4月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G20峰会,是最近两周最受关注的国际事件。这次云集了美、中、俄罗斯及欧洲各国首脑的峰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能奠定后危机时代一个新国际体系的基本格局。

当前,正在形成中的这个国际体系存在着四个最大的疑问:

  1. 美国的地位是否真的下降?如果是,是暂时的还是可逆的?

第二,中国在这个新体系中应该持何种诉求?

第三,中美建立G2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四,一批投行倒下后,国际金融体系将如何演进?

《瞭望东方周刊》就这四个问题,对话了国际关系、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权威专家。

悬疑之一:美国的地位是否真的下降

接下来世界将会进入一个很长的调整时期,其本质将是形式不一的货币竞争。目前,美国和美元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陈玉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关于对美国国际地位的判断,已经不是新话题了。二战以后美国碰到几次危机都伴随着关于其地位的讨论,不管是美元危机还是后来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历史地看,美国的有些行为是很不负责的,例如上世纪70年代黄金与美元的脱钩完全就是一种赖账行为。

那么,现在我们怎么看待美国?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国际金融秩序,到目前为止还是美元主导。什么样的新体系能够取代它呢?大家首先想到欧元,欧元的分量虽然还行,但问题是欧洲自身追求的收支平衡妨碍了欧元有效地发挥作用。美国曾经的主导地位正是其执行双赤字政策的结果,那么欧洲是不是愿意承担双赤字呢?

此外,也必须考虑美国金融资产的缩水带来的影响。从比例上看,这次危机最后肯定触及美国的国际地位,但产生更多动摇的可能不是在经济上,而是对其制度和模式的信心。为什么以往美元危机的时候,大家还是信任美国和美元?因为那时候没有别的选择。这种对美元的信心不是源于经济,更多是对其制度和模式的信心。

任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事实上,关于美国世界地位的判断一直在进行之中。美国是否真的开始衰落?第一次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在当年越南战争后,越战消耗了美国巨大的国力,反战运动声势浩大;而石油危机的发生,也促使了类似讨论的展开。第二次是在1987年左右,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出版后美国国内也展开了大辩论。第三次就是在伊拉克战争发生以后,在美国国内力量消耗以及次贷危机造成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展开的。国内学者一般不直接谈论美国的衰落,但却指出了美国的地位正在下降。

我个人认为,美国的绝对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它自身的调整能力、反弹能力依然强健。当然,美国现在面临很大问题,华尔街的光环正在褪去,银行体系的问题逐渐显露,但在很多方面,美国仍然保持着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少有国家可以超越。另外,美国仍然拥有无可比拟的、无形的软实力,尽管金融危机对其有一定的损耗,但相信经过调整后,这些力量仍会恢复。

黄仁伟(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美国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自身的核心利益为中心,因而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规则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个人判断,接下来世界将会进入一个很长的调整时期,其本质将是形式不一的货币竞争。通过长时间的经济博弈、相互制约,从而达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汇率调节机制,最终可能会过渡到单一货币的时代。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欧元的国际地位将会越来越高。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元异常坚挺,回报率很高,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欧元发展态势的预期降低了。但是,金融危机可能会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我想强调的是,国际经济体系尤其是货币体系可能会逐渐进入两强相争的时代,但不会很快决出胜负。目前,美国和美元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金融危机将使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出现一个退潮。世界经济存在三个可能性:一是国际经济体系崩溃,即闭关锁国,从全球化走向区域,远距离贸易会退潮;二是回归实体经济;三是不取代美元,而由多个支柱货币来承担国际责任,货币多元化,但美元还是主体。我们需要关注,美国影响力下降的广度和深度,这将影响到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国内学者对美国霸权衰落的担心远少于美国学者的担心。现在,凡美国的报纸杂志都在谈论这个问题。一方面,它们担心由于金融产业的衰退,美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失去了,技术复苏无法确保经济的恢复;其次,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能力丧失。如果要把美国的军事开支稍加缩减,那么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海外驻军,二是削减军事技术研发的经费。但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奥巴马政府要做到都会是相当困难的。

我认为,我们判断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否下降,关键要看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是否会经历长期的下降。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它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就逐步失去了。美国最大的传统优势就是对世界各国精英人才的吸引力。而现在受金融危机导致的流动性短缺影响,下一步美国的人才流出有可能大于流入。事实上,生活质量是不是长期下降,是判断一个霸权是否衰落非常有效的指标。

悬疑之二:中国在这个新体系中应该持何种诉求

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是人民币加快国际化的机遇,是人民币获得国际储备与流通地位,然后再走向完全可兑换的契机

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比重较高的国家的国际地位必然上升。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国。1990年,中国仅占全球制造业的3%。2007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中国位居第二,占13.2%。而到了2009年中国将占有全球制造业11.783万亿美元增加值的17%,而美国将只占16%。这标志着美国在制造业领域100多年的主导地位宣告终结。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与我们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并不相称。中国的GDP占全球的6%,贸易额占全球的7.7%,而在IMF的投票权却只有3.66%。人民币在各国外汇储备构成比重中目前几乎为零,在全球外汇交易额中的份额,2007年只有200分之0.5,而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分别是86.3、37.0、16.5、15.0。

鉴于这种情况,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是人民币加快国际化的机遇,是人民币获得国际储备与流通地位,然后再走向完全可兑换的契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中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大的流动性。由财政部及央行控制的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总额达23万亿元,接近中国一年GDP。私人与企业银行存款余额为45万亿元,过去13个月增加了6万亿元。中国已经从外汇短缺国转变为最大外汇储备国(超19000亿美元);从资本短缺发展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2006年,中国、日本和德国占全球资本净输出的比重分别为17.3%、11.8%和10.1%);从债务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对外债权国(到2006年9月中国对外净资产规模仅次于日本约15500亿美元,居全球第二,约6500亿美元)。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外汇储备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改变自身的资源地位,延长中国的产业链。中国应努力倡议重构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美国的特殊地位形成约束;争取建立包括国家、地区、全球多层面的金融合作与监管机制;参与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特别要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管。中国应参与改革美元超强的国际货币体系以控制全球金融风险,建设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努力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同时,应代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潘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我认为中国的诉求有四:

首先,就中国而言,美国市场仍然是中国产品最重要的市场,这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通过贸易取得的贸易顺差也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需要保持一定的水平。中国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其次,美元的稳定也对我们有利。如果美元贬值,中国将面临诸多问题,中国的外汇储备中80%是美元,美元的贬值意味着我们整个外汇资产的缩水。

第三,人民币升值问题应该放缓。人民币持续升值将对中国出口及就业的压力产生很大影响,美国不应再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了。

第四,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应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的投票权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不一致的,但这要取得美国的支持,这也是中国对美国的期待。

2003年德意志银行一位人士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个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新兴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心国家以美国为中心。中国被视为一个外围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使中国面临一个什么时候毕业的问题。经济学家提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1.5”即部分改革的问题。实际上,挑战美元的中心地位没有太大意义,但做部分有利于中国的调整,如提高在IMF的发言权等议题上,中美之间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中国对此也应该有自己的战略,也不能完全摆脱当前的世界货币体系。

宋国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主席和习近平副主席最近的出访,都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当作了重要议题。还有温家宝总理的“环法之行”也重点谈到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现在,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只有同舟共济,才能拯救所有人。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地区化也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人民币地区化的破冰行动,体现为中国与韩国等东亚国家签订的三个货币互换协议,这些互换协议变相地把人民币当作了地区储备货币。去年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的进程也开始了。

需要注意的是,以前美国是东亚地区金融体制中的老大。现在,中国正试图提升自己的金融发言权,美国会怎么反应呢?目前,中美金融关系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美国国债买还是卖;另一个是人民币升还是降。不管怎么处理,我们都必须了解,保证人民币的稳定和中国国际金融资产的安全是符合中国的核心利益的。

悬疑之三:中美建立G2的可能性有多大

金融危机进一步使大国关系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这为中美G2模式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G2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国际力量重组带来多种可能的前景

吴心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金融危机将加深中美伙伴关系,中美两国在国际层面和全球问题上,尤其是国际经济问题上将有更多的合作。今后几年内,中美之间的合作将很有可能发展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可以说,全球问题和经济问题,大大深化了中美之间的伙伴关系。

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进步,在3~5年很可能会达到世界第二位。国际格局由一超多强发展到现在的多强一超(即差距在缩小),特别取决于中国的高速发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变化。与美日两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差距不断拉大正好相反,中美两国的差距正在缩小。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美国将越来越多地与盟国分享国际公共产品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将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分享。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发展模式所体现出来的调控和管理能力,充分展示了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危机期间的调控和管理能力,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软实力之所在。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中美建立G2模式失败的可能性。如果中国成功应对了危机,我们的力量有了巨大的增长,美国会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也会相应地做出一些战略调整。美国的对话战略不会回到对抗或遏制的轨道上,但肯定会采取一些行动。有可能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当然,由于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也有可能会从双赢的角度来看待中美关系问题。总之,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结构性变化必将导致我们用新的思维来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

潘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中美之间合作可以是在以下具体方面。

  1. 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治理的问题。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贸易保护的倾向,对其制造业和农业进行保护。这些都是不符合自由贸易的原则,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这需要中美两国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协商。

第二,两国开展扩大内需的对话。中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自身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这对中国而言压力也很大,从外延型的经济增长到内涵式的经济增长,从为外部市场服务转变为内部市场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平均8.9%的GDP增长之中,2.4%是靠外需拉动的。因此,中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很大,短时间内转移到内需依赖,挑战还是很大的。在中国启动经济刺激计划之后,还要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产生效果。

第三,中美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中国对美国政策的依赖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看还是比较大的,同时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权重也日益提高,中美如何在当前大的国际环境中展开对话,是两国面临的新问题。中美两国需要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利益共同体。

黄仁伟(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使得部分学者预测国际体系将从G8主导模式转向G20主导模式,甚至可能出现“中美共治”的所谓G2治理模式。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使大国关系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这为中美G2模式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欧盟经济的不断恶化导致欧美关系出现深刻裂痕,欧元与美元主导权之争公开化。美俄地缘政治较量走向长期化,同时俄罗斯经济也有种种问题。而中美关系则突出地表现为双方经济合作与安全较量的结合,同时,中美双方又努力避免发生战略“摊牌”。

个人认为,G2模式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的领域。最近习近平副主席和拜登副总统进行的中美战略对话,是中美两国全面综合性对话的开始,这表明两国在全球事务尤其是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这为G2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随着中美G2关系的逐步确立,美日关系将降为第二层次的地区战略合作关系,日本的全球政治经济地位将进一步下降,这可能会引起中日关系的变化。中印、中韩、中越关系的竞争性将逐步大于合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国际力量重组带来多种可能的前景。这些前景包括:其一,美国为首的盟国体系出现新的组合,美国不得不让出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权;其二,俄罗斯与欧盟形成一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俄中之间、欧美之间出现疏远的趋向;其三,中美形成全球治理的战略联盟,欧日俄形成第二层次的地区治理体系;其四,中日印韩等国形成亚洲地区治理体制,美国力量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悬疑之四:国际金融体系将如何演进

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将是未来的形势,美元虽不能独霸了,但依然还是主导货币。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会改变,新的国际金融经济体系也会慢慢形成,但是这不会一步到位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金融危机后,国际体系回归金本位制的可能性很小。经济周期的波动与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控将对国际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刺激计划的效应也会遵循边际回报递减的规律,其结果将是就业压力的扩大,机构的膨胀,就业机会的萎缩。

现在,美国过度强调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失灵。另外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的主导权还在美国手中。美国必须要保障它的投资能力,货币贬值不会影响美国整个投资环境。因为金融主导权是大国的一笔重要财富。

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金融危机对各个地区的影响性质是不一样的,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主要在金融服务业,而对亚洲的影响将主要在实体经济领域,且其冲击力会小得多。据日本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估计,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带来的损失约2150亿美元,其中美国1178亿美元,占55%。欧洲785亿美元,亚洲和加拿大137亿美元,其中日本为112亿美元。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对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的影响是有限的。

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各个产业的产值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实体经济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尽管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会立刻改变,但一国经济运行决定世界,IMF中的表决权与世界经济结构不相称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当前国际体系的问题在于美国经济过度虚拟化,不断膨胀的泡沫对各国金融机构资产影响过大,影响了全球流动性,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那么当前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

金融危机有进一步深化、加重的可能。从信贷危机开始,金融危机已逐步发展为信用危机(因资金短缺银行放款能力下降)、信任危机(商业中对交易方还款失去信任,国际超级金融机构不可靠)和信心危机(对增长前景悲观不敢继续投资)。此后,还可能进一步引发金融制度危机、经济制度危机---美国市场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观念受到质疑乃至货币制度危机---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力不足,没有金融监管能力,不能支持发达国家。

徐明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欧洲国家提出要改革国际金融经济体系,法国甚至提出要重建布雷顿森林(金本位)体系。在贸易领域,各国都利用世贸组织条款的漏洞采取了很多保护主义措施。在投资领域,自由主义跨国投资已经遭到很多质疑。短期资本流动开始受到限制。要求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签署新的协议的呼声在高涨。大家都在关心又在展望。事实上,我认为现在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实行全球多边致富,所以有人说,金融危机后现在的国际体系是无秩序状态,主要国家,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仍旧缺乏共识。

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将是未来的趋势,美元虽不能独霸,但依然还是主导货币。欧元一直不是很强势,但这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会实质性改变美元权重,欧元会有一个好的前景。金融危机使美元的信誉遭遇重创,美元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就会降低。我判断,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会改变,新的国际金融经济体系也会慢慢形成,但是这不会一步到位。

(本文根据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上海论坛“危机与亚洲国际关系”分论坛之“金融危机与中美关系”研讨会内容整理)

G20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各方要求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发言权的呼声更多更高。1999年9月25日,八国集团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二十国集团(G20)。这个国际论坛由欧盟、布雷顿森林机构和来自19个国家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组成,宗旨是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Задания

  1. Подготовьте письменный перевод первых трех страниц текста.

  2. Подготовьте реферат оставшейся части текста.

  3. Дайте эквиваленты следующих словосочетани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система в посткризисный период; направляемая США глобализация; может привести к некоторому откату; существуют три варианта развития; крах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 т.е.; изоляц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 переход от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 к регионализации; возврат к реальной экономике; основные валюты; замена доллара на евро; взять на себя обязательства; диверсификация валют; саммит «Большой двадцатк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событие, находящееся в центре внимания в течение последних двух недель; саммит, собравший глав многих государств; главное значение саммита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в…; посткризисная эпоха; заложить основы ново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системы; формирующаяся система;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ли снижается роль США; выдвигать требования; наскольно велика вероятность; коллапс ведущих банков; в каком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будет эволюционировать; побеседовать с влиятельными экспертами в области…; период корректировки; конкуренция валют в той или иной форме; тема не нова; столкнуться с несколькими кризисными ситуациями; сопровождаться;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безответственные действия; отказ от взятых обязательст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инансовый порядок; погоня за сбалансированностью помешала евро в полной мере проявить себя; результат проведения политики двойного дефицита; необходимо принимать во внимание; уменьшение финансовых активов; в конечном счете наверняка затронет; доверие к модели; прошлые кризисы; доверие к доллару; нет альтернативы; брать начало; в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рассуждения о месте США всегда имели место; разговоры на эту тему; война во Вьетнаме потребовала от США колоссальных затрат; огромный размах приобрело антивоен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нефтяной кризис; дискуссии подобного рода; в стране развернулась массовая дискуссия; кризис на рынке вторичного кредитования; на фоне; как правило, не обсуждать впрямую; по моему личному мнению; абсолютный потенциал; ореол поблек; постепенно обнажились проблемы банковской системы; не много найдется стран, которые могут превзойти США в области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х инноваций; мягкая сила; недосягаемый, уникальный; коренные интересы; сме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норм; очень длительный процесс; я считаю; механизм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валютного курса; осуществить переход к моновалютной эпохе; хотелось бы подчеркнуть; определиться с победителем; необходимо отметить; США утеряли основную движущую силу свое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оста;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е экономики; новы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подъем; США утеряли способность; предоставлят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общественный продукт; финансовый кризис привел к тому, что; слегка уменьшить военные расходы; существуют только два варианта; уменьшить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воинского контингента за рубежом; сократить расходы на во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 разработки; доминирующее положение; ключевой вопрос; долгосрочное снижение качества жизни; если ответ будет положительным; традиционное преимущество; притягательность для высококвалифицированный кадров; под влиянием; отток кадров будет превышать приток; надежный показатель;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изация юаня (приобретение юанем статус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валюты); конвертируемая валюта; страны с высокой долей реаль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 стать вместо США главной страной-производителем в мире; производящие отрасли; добавленная стоимость; занимать второе место; это означает, что; закончилось 100-летнее доминирование; право голоса;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овать; ВВП; ВНП; торговый оборот; внешнеторговый оборот; МВФ; политика реформ и развития внешних связей; произошли огромные перемены;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финансов;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банк; объем банковских накоплений; нехватка валюты; страна с самыми большими золото-валютными резервами; нетто-экспортер капитала; МБРР; БРИК.